入地体废山谷属渗物埋 存联固重金下水佰利隐患
自本报报道佰利联(行情,佰利 问诊)固废随意堆放之后,佰利联发公告称以后绝不允许此类事情发生,联固同时被当地环保局下文整改。体废然而随着本报记者的物埋进一步深入调查采访发现,该公司随意堆放废弃物乃冰山一角。山谷渗入水隐专家表示,存重固废不能直接填埋,金属更不能用来耕种,地下如果不做反渗透处理,佰利重金属可能会渗进地下水。联固
固废埋山谷造田
据了解,体废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站区龙翔办事处刘庄村结成对口帮扶单位,物埋为在短时间内将刘庄建成文明、山谷渗入水隐生态、存重富裕的金属村庄,经论证,利用黄石膏为刘庄村回填废弃场地及坑洼地,两年内平整土地300亩,使土地利用率提高百分之五十。
据实地调查发现,佰利联背靠大山而建,然而焦作市中站区龙翔办事处刘庄村位于山后。
据刘庄村刘村长说,该村正在用黄泥填埋后山山谷,下面填黄泥,上面用土掩盖,然后用来做耕地。“黄泥还能用来改善盐碱地”刘村长还说。
6月25日11点40分许,本报记者在刘庄村村南边的山脚下,黄泥坑边的山谷,也就是佰利联背靠的山后,据当地人介绍,山上面是佰利联公司,本报记者看见一辆辆拉货大车正在山顶自上而下往山下面的山谷里面倾倒固体废料,并且随之还冒起白烟,据记者目测,大量的固废从山顶铺到山脚,不是一日两日倾倒的结果。
据工地工作的工人说,“他们现在主要是把黄泥拉到后山直接把黄泥倒进黄泥坑里,上面盖上一层黄土,然后就可以在上面种庄稼。”
黄泥坑边上有九辆工程车,由于天气下雨的原因,工地没有开工,记者正站在黄泥坑边,仰望白烟,用手机拍摄从山顶向下倾倒固废的场景,突然就冲过来两个年轻男子要抢手机,删除刚刚拍的照片,还有一名自称是佰利联下属公司的贺总中年男子反复扬言,如果我们不是佰利联的朋友,就将我们埋在黄泥坑下面。
该村刘村长表示,他们这样威胁记者是因为此前有记者前来曝光黄泥事件。
重金属可能渗进地下水
佰利联下属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致反复强调,黄泥没有污染环境,山上倒下来的东西是为了填山谷造田。
从河南某高校化工学院了解到,生产钛白粉的主要原料钛精矿中二氧化钛的含量一般不超过50%,经过硫酸和钛精矿反应产生的黄泥量也比较大。由于硫酸法生产钛白粉,需要大量的高浓度硫酸,黄泥中会有硫酸残留,黄泥一般呈酸性,而黄泥中加入石灰产生黄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难溶水呈中性,黄石膏能够将黄泥里面的重金属固化。
一名专门从事钛白粉研究的孙教授(化名)表示,黄泥里面不仅有残留的高浓度硫酸还含有铅、锌、铬、镉、砷、汞等重金属,经过石灰处理变成黄石膏将重金属固化,无论黄石膏里面重金属含量是否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黄石膏或黄泥都不能被直接填埋,必须经过处理,填埋之前填埋坑也必须做防渗处理,因为有的重金属本来在钛矿里面是稳定的,经过硫酸处理之后就变得不稳定了,容易渗进地下水。黄泥直接填埋之后还会影响土壤的酸性,黄泥或黄石膏也不能直接进行改良土壤或进行耕种,有的重金属容易富集到植物中,进而伤害人体内脏。
孙教授强调:“深埋不是好方法,无论固废的浸出毒性是否达到国家标准都必须做防渗处理,否则重金属一旦渗进地下水则很难处理!”
被填埋的是黄泥还是黄石膏?
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市场人士表示,黄石膏是中性的,黄泥呈酸性,改善盐碱地使用黄泥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埋在刘庄村填山造田的究竟是黄泥还是黄石膏?
本报记者日前从佰利联了解到,该公司从德国引进六台离心机,将黄泥转化为黄石膏,每个月的产能是500吨。
那么平整刘庄村300亩土地究竟需要多少吨黄石膏,六台离心机的处理能力是多少,该公司每月产生多少吨黄泥?本报记者致电该公司董秘和证代,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本报就此事进展情况将做进一步的追踪报道。
标签:佰利联|重金属|地下水责任编辑:杜思思 杜思思相关阅读
- 2025年六安市将培养92名乡村医生
- 金粟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
- 永济市地方标准3项,参加运城市地方标准立项评审
- “神器”助力南京道路积尘监测
- 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上线
- 南京市食品药品检验院召开江苏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检验会
- 藏药野生麻花秦艽研究现状(二)
- 铁皮石斛联苄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三)
- 最新!一号台风或将生成
- 印度食品安全标准局明确农残一律标准适用范围
- 中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专家建议警惕PM2.5和臭氧的抱团污染
- 糕点中4种添加剂含量测定及前处理方法优化研究(三)
- 百亿水利工程——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宿松新闻网
- 莱西启动专项检查,确保奶茶质量安全
- 同比增长22%!一季度粤东五市进出口总额达330亿元
- 文化巨轮启航!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5月1日开馆
- 信披新规有望重塑上市险企估值
- 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独一味的研究进展(二)
- 快评丨斩断量子幻影下的坑农黑手
- 金粟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二)